你喜欢做大池塘的小鱼,还是做小池塘的大鱼?

前一阵子,在做OECC志愿者的时候,有幸和悉尼大学的一位大师姐一起吃饭,听她讲澳洲学校的故事。她说,澳洲的学校制度很僵化,教授的数量是固定的,一个副教授如果想升为教授,必须等某位教授去世或者退休,否则impossible,因此很多本来能力很强的副教授升迁无望,纷纷离开澳洲。其中某一位选择去欧洲的副教授临走时就跟她说了这么一句感慨,“你喜欢做大池塘的小鱼,还是做小池塘的大鱼?”

听到那句话的时候,我心里不由些触动了一下。去年11月的时候,在我还没有申请美国之前,有个机会可以被推荐去悉尼大学读PhD。当时自己心气有些高,虽然悉尼大学也算是全球top 50的学校,还是一心想去美利坚的国土上看看,于是稍加考虑便委婉地谢绝了。然后,在申请的时候,才真正发觉经济危机对学术界、对我们专业的科研经费打击是多么严重。虽然我自认为做好了保底方案,申请的7所学校除了一个扔过来Master的AD外,其余全部被拒。然后才逐渐的发觉,PhD的录取不是那么好拿的,美国的学校也不是那么好进的。

我当时一边静静着听大师姐讲话,一边暗暗地想,如果我当时选择了悉尼,现在又该是什么样子呢?如果当时选择了悉尼,那么下个月我去的就是澳洲了,那里又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呢?是广袤的大草原,是成群的袋鼠,是悉尼歌剧院,是大堡礁,是从容自若、悠闲惬意,专心做自己的学问。

只是,我现在也只能说如果,因为一切都不可能重来,而即使现在我也会做同样的选择。如果说美国是个大池塘,那么我在美国会是一条平凡的小鱼,因为全中国最优秀的留学生基本都在美国;如果说澳洲是个小池塘,那么我待在澳洲最好的几个学校之一里,相比那边的中国学生,背景应该会强一点吧。但是怎么选呢?每个人的喜欢都不一样,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而对于我自己,我选择一个大池塘意味着更多的选择,更多的机会,因为我还在成长的阶段,这些都是我需要的。而在澳洲,我能努力得到的,毕竟是有限的。要知道,放眼世界,科研的领头羊还是在美国。这一优势,使得澳洲虽然有充足的科研经费,却永远取代不了美国的地位。简而言之,我选择美国,因为它可以给我更多选择的机会,虽然读Master的代价不菲。

记得曾经在MSN问过好友一个问题,“如果可以选择,你是愿意去500强外企工作,还是去国内发展势头迅猛的小企业?” 她选择的是外企,理由是,对于刚毕业的学生,充分接触社会和公司的各种规范,了解各种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方式更为重要。而外企在这方面恰恰是比较有优势的,虽然常常因为制度僵化而为人所诟病。在这个问题里,500强外企是大池塘,小企业是小池塘。当然,这只是她的看法。

以我现在的阅历,无法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。只是把自己的一点感悟记录在这里,权且当做申请的一点总结吧。我想,类似大池塘和小池塘的选择,在以后的人生路上,应该还有很多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