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生日之时

前几天逛一个好朋友的QQ空间,看一篇他酒后的日志里,居然还沉湎于醉后的麻木,甚至以“我是…的孩子”来标榜自己,忍不住留言骂他,“都25岁还在自称孩子,还借酒浇愁,同学你醒醒吧。” 我承认骂得有点狠了,但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,而是我一时冲动说出的那句话,同时也提醒了自己,我也已经25岁了。

25岁,说的好听点,是四分之一个世纪,说的不好听点,人生旅程已经过了三分之一,因为确信自己活不过一个世纪。已经逝去的三分之一人生,是懵懵懂懂的童年,多愁善感的少年,以及刚刚开始的踌躇满志的青年。我确信自己以后再不会有现在这般好的年华,一方面身体健康、精力充沛、脑子转得还算快,另一方面还未成家立业,凭空少了很多压力和责任,也不需为生计发愁。但是自己似乎还没有珍惜这种大好年华的感觉,平时该吃吃该睡睡,常常偷懒,也常常贪玩,没有奋发图强的上进心,反倒是开始用人生苦短、及时行乐的理由来安慰自己。可是,我也知道,每个人的一生,20岁时有20岁的激情,30岁时有30岁的稳重,40岁时有40岁的成熟,50岁时有50岁的睿智,我怎么可以拿50岁的标准来要求20多岁的自己呢?

与此同时,这二十多年来,我感触最深刻的事情,不是自己那几段失败感情的痛苦,也不是选择人生道路时的艰难,而且我一天天见证着父母的衰老。家中的相册里,有三张父亲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下的照片,几乎同一个地点,拍照的时间很巧合地分别是父亲20多岁、30多岁和40多岁的年纪,让我每次看到这三张照片都禁不住感慨万千。父亲母亲这些年来经历过风风雨雨,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,虽然现在经济条件比小时候好很多,但这是他们俩人几十年的辛苦忙碌,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来了。还记得父亲30多岁时,我趴在他的肩头,找到他的第一颗白头发,而现在,父亲早就不再数头上有多少根白发了。每次读到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在”的句子,心里就一阵阵颤抖,我当然希望这种事情永远不要发生,但是理性告诉我这不可能。我只能尽自己所能,在家的时候多做些家务,在外的时候多打打电话,也只能这样了。越长大,越能体会到父母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的矛盾心情,以及古人“忠孝不能两全”的慨叹。

这么多年来,我自己又改变了多少呢?正好趁这个机会总结一下吧。

感情上,经历过挫折,总算知道并且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女孩子。不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,开始懂得包容、责任和坚守。不轻易做出决定,一旦决定就绝不轻易改变。除了理想中的感情,也明白一些现实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,愿意”尽人力、听天命“;开始体会到”人生若只如初见“的遗憾,更加乐观豁达地看待过去。开始变得自信,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,不再把感情当作人生的唯一。

为人上,有几个最铁的兄弟。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,兄弟们也都要成家立业,开始有各自的事情,但是友情不减;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好朋友,开始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,也包容对方的不足,明白人以类聚的道理,不再试图说服和自己持有不同观点的朋友,更不尝试改变对方的性格。依旧不太擅长于社交,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;从最初的直肠子,易冲动,到外圆内刚,喜于形,但不怒于色。

学业上,一如既往地不会尽百分百努力。不再轻易提问,尝试独立思考;不再像小时候那么马虎;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喜欢追求完美主义;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,开始习惯性使用google寻找答案;感觉这个世界的知识虽然很复杂,但是每一部分,都只是基本单元的简单叠加。

做事上,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,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;坚持理性,坚持依靠长期的努力而取得收获;明白”绝不把苹果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“的道理,开始学会”留后手“;不再畏惧竞争,相信自己是有一定能力的;开始明白过多地计划太长远的未来是没有用的,因为这世界一直在变,没有是什么不可能的;开始尝试用”双赢“的策略与别人合作;懂得何时示弱,何时示强;逐渐养成了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做计划的习惯;

生活上,基本能保持节俭,开始学着做饭,自理能力有所提高;明白”人靠衣妆“的道理,也开始注重打扮,偶尔买些名牌;运动的习惯基本保持下来;开始喜欢旅行,见识不同的风景。

时间所限,暂时就写到这里吧。内容有些凌乱及无序,自我剖析也还不够深入,不过我相信若干年后,再回头看这篇成长的记录,一定会很有趣。

谨以此篇流水账纪念我的25岁生日。

2009年10月19日,纽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