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五年

就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时候,在美国已经待了整整五年了。说久不久,说短不短,人生中又有多少个五年。

五年里,三年读书,两年工作。婚也结了,工作签也拿到了,娃也快生了,生活的一切都很顺利,感觉上天对我还很是照顾。仔细回想还是有过很多故事,因此打算从2009年开始,记录下自己这些年的回忆,再顺便写一些对这段时光的总结,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。


(一)毕业骑行之2009

2009年,在研究生毕业之前,跟林洲等几个朋友一块毕业旅行。我们从上海坐火车到杭州,然后骑车向千岛湖方向出发,然后坐船穿过千岛湖,到了安徽境内,穿过风景如画的新安江画廊,第三天抵达黄山,然后坐火车返回上海。

bikemap

由于过的时间比较久,很多记忆都开始模糊。但是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几段是:1)在临近千岛湖的一个很长很高的山顶开始俯冲,体验到类似飞一般的感觉,当时车上的码表达到55公里/小时,这也是我目前骑车最快的记录;2)新安江山水画廊。时当初春,群山环绕中安静的徽式小村庄,眼前尽是明亮的绿色以及漫山遍野的油菜花,比邮票上的照片更美。我在旅途中不小心发烧身体虚弱,为了看美景且不掉队,穿着厚厚的羽绒服,坚持骑下那段旅程,至今一点都不后悔。3)回上海的火车上,因为只买到站票,疲倦地蜷缩在绿皮车厢之间的过道上,然后刷手机刷出了哥大的录取通知书。

坐船穿过千岛湖时拍的。水平太差,没照出千岛之湖的感觉。

thousandislandlake

在徽州古城。不好意思找不到更合适的照片了,把LX和XP同学一起放上来。

huizhou

在回上海的火车上,被XP同学偷拍。老实说,当时真不觉得苦,最多是有些累。可能那时还年轻吧。

huoche

再回去以后,是毕业的狂欢。毕竟是有过本科毕业的经历,离别的时刻没有那么感伤,基本上除了散伙饭,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,开始憧憬着毕业之后的生活。大多数的同学留在上海了,包括我在内的少数几个人选择出国。只是我的经历要比别人多一些,因为我首先去香港做了三个月的助研。

  1. 你好,香港

那一年的4月18号,在深圳见完大学和读研的同学后,我走进罗湖口岸,穿过长长的边检通道,来到一座不算长的桥前。桥的这一端是深圳,另一端是当时号称东方之珠的香港。我走过桥后,回头往那一端望了好久好久。那是我人生20多年来,第一次走出中国大陆,心里情不自禁地激动。那种心情,终身难忘。

理大校园一角。

polyu

我每天上班要穿过的红磡天桥对面的海底隧道。对面雾蒙蒙的就是港岛了。夜里一大片车辆的红色尾灯很壮观,可惜没有拍下来,只好放一张白天的。

suidao

在香港的三个月,受到很多师长和朋友的照顾,也开始有机会那里了解和中国不一样的社会。工作其实并不忙,但我由于玩得太多,经常晚上加班到比较晚。有次晚上12点多从办公室出来,穿过红磡天桥的时候,看到底下公交站台站着满满地等巴士回家的人,以及海底隧道前大片繁忙出租车的红色尾灯,才感慨其实在那里谋生也是很辛苦的。在香港最快乐的时光是见到了高中同班的WXL同学,没想到高考之后多年没联系,我们居然会在香港相遇,很有他乡遇故知的感慨。我经常一个人坐小巴去科大附近的大浦仔村找他,也在他的带领下逛了科大在海边的漂亮校园,心中无比羡慕。当时就有一个愿望是早上在科大校园的海边跑一次步,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实现。我后来10年的时候又回香港,种种原因也错过了,很是遗憾。现在想想,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机会了。

在香港的经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让我第一次接触了宗教,主要是基督教和佛教。之前在国内念书时一直无神论的教育,对宗教完全没有任何认知。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些,心里的触动非常大。我从小就对宇宙人生这类的话题感兴趣,在自己的QQ资料留个问题叫做 What’s the law of nature? 上大学的时候也时常为人为何要活着这类问题而困扰,所以当时闲暇时间经常去参加基督教的团契和各种活动,也读了一些佛教入门方面的书,但对二者都保持谨慎,没有轻易加入,不过客观地说这些探索的确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。现在回想一下,我可能还是对国学里儒释道接受度更高一些。

正如在交大的三年极大地开拓我的眼界,站着香港的土地上,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学术前沿,以及更高的平台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。我在来美国之前写过一篇日志叫《你喜欢做大池塘的小鱼,还是做小池塘的大鱼》,记录的就是那一段时间的思考。现在5年之后回头想想,还是不后悔当时的选择。而且其实我后来工作走的也是一样的模式,不着急找大公司的工作,而是从小公司开始做起,先磨练自己的能力和品性。

  1. 你好,纽约

2009年8月,和几个交大的同学一起,从上海起飞,在亚特兰大转机,然后到纽约LGA机场。飞机落地以后是深夜,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夜色中飞驰出租车上,自己瞪大着眼睛观察着窗外纽约的夜景。和去香港的那次不同,那是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号称最发达的美国,心里也是既期待又紧张。

在美国学到的第一件事,就是付小费。出租车司机把我们从机场送到指定的旅馆后,就很开心地捏着手指给我们要小费。我们当时准备不足,尤其是被人当面直接要还很不适应,只记得当时挺尴尬。当时几个人凑了大约二三十块钱给他,才算解脱。然后进了旅馆,用蹩脚的英语交涉了半天找到自己的房间,由于是凌晨以及时差的缘故,一夜无眠。

然后面临的就是找房子的问题。当时由于约好了跟Frank同学一起找房子,而Frank的表哥恰好在纽约,托Frank的福,我跟他在他哥哥Queens那边的小别墅里住了一个多礼拜。白天我们俩去学校周围找房子,晚上就回到他哥哥舒服的家里,而且有可口的饭菜等着。现在想想,在异国他乡,初来乍到不但没有吃什么苦,还受到很好的待遇,实在是很感激。

我和Frank两个人找房子时分工合作。因为他英语比我好,所以看房的时候他打头阵,而我主要负责晚上回来收集资料。两个礼拜后,我们大约看了20多套房子,终于敲定了一家比较满意的房子。就在113街某楼的Pent House,两室一厨一卫,适合我们两人合住,而且离学校很近。更重要的是,Frank充分发挥了他能砍价的能力,找到房子的种种不足,把房租愣是从每月1千8砍到1千6。当时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,中介气的脸都黑了,但是Frank不为所动,外表继续很客气地在砍价。我当时几次都想说要不算了,搞得跟打仗似的。但是Frank很坚决,后来跟我说本来就是做生意,对方赚了我们就亏了;对方如果能接受说明他也有得赚,毕竟没人会做亏本买卖。如果最后搞得不愉快,大家买卖谈成了一块吃顿饭就和好了嘛。现在回想,Frank还是很值得佩服的一个人,这也或许能解释他后来为什么成为我们系第一个找到实习的人,也是工作后第一个升senior的人。

顺便还要提一句,也多亏了Frank的表哥,签租房合同时给我们担保,让我们两个初到美国连SSN都没有的人只交了一个月的定金,也就是通常美国人租房最标准的做法。后来我才知道,由于新生大多都没有信用记录,也没有这边美国人给担保,而房东又怕赖帐,很多人都是一次性交清半年甚至全年的房租。我在感慨那些新生真有钱的时候,也又一次觉得自己幸运,有了Frank和他表哥的帮忙,少了很多麻烦。

房子敲定了,接下来就是适应纽约新的环境,并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。现在回想,学习其实没什么好记录的,无非是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而且经过哥大几年的磨练之后,通过各种作业/project/presentation/exam不断地敲打自己的潜能,专业上的基础变得更扎实了,自信心也越来越强。现在回头看09年秋季全部用LaTex排版出来的作业和报告,都不相信是自己做的。至于申请PhD的心路,我在之前的日记里也记录了很多,这里就不再赘述。接下来想记录的,是我在哥大学习之外的一些经历。

附几张刚到美国后的照片。这应该是我和Frank大厨在刚开学的时候第一次做的大餐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里面的西红柿炒鸡蛋和白菜炒肉是我做的。(两个卖相都不好)

meal

学校的照片。也就是暑假吧,否则很难遇到校园里人这么少的情况。

morningside

第一次去中央公园。时当盛夏,绿色亮眼。中央公园现在依然是纽约最喜欢去的地方。

centralpark

第一次去大都会博物馆。在古埃及的某法老陵墓的遗迹前。那时我还年轻。

m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