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五年(二)

熬过学业上最辛苦的第一年,第二年的春天在每天挣钱与转PhD的焦虑后,突然柳暗花明。我找到在实验室打工的机会,从此经济上开始独立。暑假里设计了3个月电路,是一个用Virtex 5 FPGA实现光包交换(optical packet switching) 的定制电路板,导师对我的工作比较满意,秋季开学时就告诉我转PhD没有问题。然后就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博士生活。之后的一年半里,我基本完成了光包交换节点的剩余电路的研制,读了很多领域前沿的论文,也开始跟着实验室的师兄积极参与实验。

2011年底到2012年初,我的生活又一次发生巨变。起因是导师对我的科研产出不满意,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验,早出晚归,一心想做出漂亮的实验结果拿给她看。另一方面,随着研究的深入,我愈发地感觉到真正创新的困难。大多数人的文章只是在包装概念炒冷饭,少有实际意义的创新。而我所在的领域任何理论层面的创新,非常依赖实验的验证。只是实验平台本身是非常昂贵,难以更改,导致所有实验的开展,或者是论文的发表必须依赖现有的平台。所以即使头脑中有一些比较好的想法,要么苦于无法验证,要么实验技能不足,离发表论文还是很远。而我又不甘心于发些所谓“灌水”的论文,于是科研工作进展缓慢。终于到了2011年10月底的一天,导师在一次和我单独开会的时候,对我发生了警告,说在考虑是否开掉我的想法。那一天走出办公室的情景,至今想起,如同噩梦般,内心的委屈和悲愤,刻骨铭心。

我委屈是因为,那段时间已经很努力,每天早出晚归,身心疲惫,但是为了早日出成果,一直在咬牙坚持。但导师只在乎出论文的结果,在科研上却对我也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指导,全靠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。悲愤是因为,学生虽然科研不顺,但也一片赤诚之心,有困难的时候做导师的不但不帮助,反而还落井下石,让我对她非常地失望。应该说,后来这种悲愤以及我性格中的倔强渐渐主导了我的心情。与其乞求导师再给一次机会,并在今后几年里兢兢业业做一个发论文的机器,还不如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,最终我做出退出PhD的决定。

在做决定的那几个礼拜里,咨询了父母和以前在交大的导师的意见,身边的好朋友也给出了很多建议。不过最想要感谢的是当时女朋友小雨的支持,陪伴我度过前30年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,并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振作起来,慢慢走出那一段低谷。

当时的决定,现在看来没有错,相比科研我的确更适合工业界的工作。只是后来才慢慢了解到,其实是哥大导师的项目资金出现问题,而她组里的学生又多,不得不考虑压缩开支,于是才动了赶走学生的念头。我离开之后,听闻组里有人也有跟我同样的遭遇,也有人离开。得知此事之后,我的悲愤变成了对她的恨以及不齿。不过工作几年以后,也开始能理解她的难处,恨不再有,只是依然认为她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那个问题。

接下来的几个月,忙着在找工作以及结婚。2012年3月,把第一份工作定下来了,同时也开始筹备结婚的事情。5月份,在诸多同学和好友的见证下,和小雨到纽约市政厅登记领了结婚证。然后很快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在职场的工作。一个月后,请假回国举办了婚礼。2014年3月,递交了工作签证也就是H1B的申请,并顺利抽签通过,正式完成了从学生到白领的转变。我把自己DIY申请工作签的过程写在这个帖子里,也很开心地看到有很多人因此受益。2014年年底,工作满一年半的时候,职位又升了一级,至此,第一份工作算是了站稳了脚跟。

退出PhD这件事,给我收获最深的是学会应该怎样和老板相处。在国内的时候可能是受到的教育的缘故,对师长像长辈一样尊重,不敢造次。而在美国,每个人的权利都被看得很重要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则要平等许多。导师和学生之间,跟公司里的上下级一样,只是一种提供资金进行科研的雇佣关系。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责不同,上级对下级的工作有绝对的话语权,但在其他方面,二者却大致是平等的。这就意味着学生跟导师之间平时是可以开开玩笑,谈笑风生,而不是唯唯诺诺,谨小慎微,更不需要低三下四。导师更可以像是朋友而非长辈。

不仅如此,国内的师生关系是制度关系,导师只对学生所受的教育负部分责任,另一半由学校承担,因此即使学生表现不佳导师也不需要负全责,却也无法改变和学生的关系;而美国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则是完全的雇佣关系,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。导师为学生支付学费并提供生活费,学生则有义务尽力完成其所分配的科研工作。学生表现不佳,导师也自然有权解雇学生。因此,学生对老师应该更积极的沟通交流和汇报工作,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例会的机会,遇到困难更应该及时主动寻求帮助,而不是藏着掖着。

我之前在哥大的表现,两条都没有做好。平时跟导师的见面太少,甚至连工作上的交流都不多,跟导师的关系比较生疏。导师平时比较繁忙,而我埋头于电路调试和读论文,很少主动在导师面前露脸,每月的例会也只是简单聊几句工作,难免让导师猜疑,怀疑我是否在不务正业。再加上博士的前两年一般都是学习适应期,通常没有具体的论文指标,也不太容易出成果,导致跟导师的交流机会更少,无形中加剧了生疏的程度。同时,科研的方向上有了困难,我没有积极向导师求助,而单纯期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解决。这种想法和行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。一来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却无进度,导致科研效率低下,二来有了过来人的点拨很多时候可以事半功倍。退一句说,即使是同样努力后也还是没有好的结果,让导师及时知晓我的困难以及因此的努力,也可以更容易理解此事,不至于轻易猜疑,以为自己完全是在不学无术。

这样的经历,对于我之后的工作也有很多帮助,让我明白怎样才能和老板更好地相处。我虽然做得不算特别好,但是也没有犯过什么明显的错误。这也算是,我的人生又一次转折经历给我上的最好一课。